成语词典 |
序号 |
拼音 |
成语 |
出处 |
典故 |
例子 |
1 |
bā miàn yíng chè |
八面莹澈 |
|
比喻精明练达,洞察一切。 |
|
2 |
bā miàn yuán tōng |
八面圆通 |
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三八回:“第二要嘴巴会说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,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,真正要八面圆通,十二分周到,方能当得此任。” |
形容为人处事圆滑,处处应付周全。 |
|
3 |
bā miàn zhāng luo |
八面张罗 |
|
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。 |
|
4 |
bā xiān guò hǎi,gè xiǎn shén tōng |
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 |
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八十一回:“正是八仙同过海,独自显神通。” |
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。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。 |
我如今与舍弟分开,这弟兄们是~。我叫舍弟看看我的过法。(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六十八回) |
5 |
bā yīn dié zòu |
八音迭奏 |
《晋书·乐志下》:“八音迭奏,雅乐并作。” |
八音:古代对乐器的统称;迭:交互,轮流。八类乐器轮番演奏。表示器乐齐全,演奏场面盛大。 |
|
6 |
bā zhēn yù shí |
八珍玉食 |
|
泛指精美的肴馔。 |
|
7 |
bā zì dǎ kāi |
八字打开 |
宋·朱熹《与刘子澄书》:“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,但人自不领会,却向外狂走耳。” |
象“八”字那样,撇、捺向两边分开。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,却走歪门邪道。也形容门路很宽。 |
这事已~,请大家多提建议。 |
8 |
bā zì méi yī piě |
八字没一撇 |
《通俗常言疏证》卷三: “《通俗编》:‘朱子《与刘子澄书》: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,人不自领会。’按今有‘八字不见两撇’之谚,似又因于此。凡事无端绪者,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。” |
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。 |
我们是来保卫延安的,~,延安就能放弃?(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) |
9 |
bā gāo wàng shàng |
巴高望上 |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六回:“别说是鸳鸯,凭他是谁,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、不想出头的?” |
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。 |
|
10 |
bā qián suàn hòu |
巴前算后 |
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九:“劳生忧忧,巴前算后,每怀不足之心,空白了头,没用处,不如随便度日的好。” |
思前想后,反复考虑。 |
|
11 |
bā sān lǎn sì |
巴三览四 |
元·萧德祥《杀狗劝夫》:“我说的丁一确二,你说的巴三览四。” |
比喻说话拉扯,没有中心。 |
|
12 |
bā shān shǔ shuǐ |
巴山蜀水 |
|
巴、蜀指四川一带。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。 |
多少思怀在这圆圆月中,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,常成一生追念,于是~近来,洞庭湘河近来,扬子江钟山也近来……(萧白《晚祷》) |
13 |
bā shān yè yǔ |
巴山夜雨 |
唐·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说巴山夜雨时。” |
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。 |
|
14 |
bā tóu tàn nǎo |
巴头探脑 |
|
形容伸着头偷看。 |
|
15 |
bá běn sè yuán |
拔本塞源 |
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:“伯父若裂冠毁冕,拔本塞原,专弃谋主,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。” |
本:根本,根源。拔起树根,塞住水源。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。 |
这也是个好办法,而且简单易行,不过还不是~之计。(郭沫若《郑成功》第五章) |
16 |
bá cuì chū qún |
拔萃出群 |
汉·蔡邕《释诲》:“曾不能拔萃出群,扬芳飞文,登天庭,序彝伦,扫六合之秽。” |
拔:超出。萃:原谓草丛生的样子,引伸为聚集,指聚集在一处的人或物。超出一般,在众人之上。 |
|
17 |
bá dāo xiāng zhù |
拔刀相助 |
宋·释道元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二:“师曰:‘路见不平,所以按剑。’” |
旧小说中多指打抱不平。 |
路见不平,~。(元·马致远《陈抟高卧》第一折) |
18 |
bá dì yáo shān |
拔地摇山 |
《英烈传》第四十九回:“乌龙镇上驻不赤龙舟,搅得翻江震海;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,空教拔地摇山。” |
翻动大地,摇撼山岳。形容声势极大。 |
|
19 |
bá dì yǐ tiān |
拔地倚天 |
唐·孙樵《与王霖秀才书》:“譬玉川子《月蚀诗》、杨司城《华山赋》、韩吏部《进学解》……莫不拔地倚天,句句欲活。” |
拔:突出,耸出。倚:倚傍,贴近。从地面突兀而起,贴近天际。比喻高大突出,气势雄伟。 |
那悬崖之上,一株株苍松翠柏~,傲然屹立。 |
20 |
bá dīng chōu xiē |
拔丁抽楔 |
元·无名氏《度柳翠》第四折:“大众恐有不能了达,心生疑惑者,请垂下问,我与他拔丁抽楔。” |
拔出钉子,抽掉楔子。比喻解除困难。 |
|
21 |
bá kuí dàn zǎo |
拔葵啖枣 |
唐·独孤及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吕諲谥议》:“阖境无拔葵啖枣之盗,而楚人到于今犹歌咏之。” |
拔人家的菜蔬,偷吃人家的枣子。比喻小偷小摸。 |
|
22 |
bá kuí qù zhī |
拔葵去织 |
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故公仪子相鲁,之其见家织帛,怒而出其妻;食子舍而茹葵,愠而拔其葵。” |
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。 |
非谓~,且欲省息纷纭。(《梁书、徐勉传》) |
23 |
bá lái fù wǎng |
拔来报往 |
《礼记少仪》:“毋拔来,毋报往。” |
报:通“赴”,迅速。很快地来,很快地去。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。 |
少顷,以足床来,置地上,促客坐;又入,携短足几至,~,蹀躞甚劳。(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阿纤》 |
24 |
bá le luó bo dì pí kuān |
拔了萝卜地皮宽 |
|
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。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。 |
~,交他去了,省得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。(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五十一回) |
25 |
bá máo lián rú |
拔茅连茹 |
《周易·泰》:“拔茅茹以其汇。” |
茅:白茅,一种多年生的草;茹: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。比喻互相推荐,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。 |
袁既病死,黎、段登台,~,弹冠相庆,徐遂入任为院秘书长。(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七十九回) |
26 |
bá miáo zhù zhǎng |
拔苗助长 |
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茫茫然归,谓其人曰:‘今日病矣,予助苗长矣。’其子趋而往视之,苗则槁矣。” |
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急于求成,反而坏事。 |
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,无异于~。 |
27 |
bá shān chāo hǎi |
拔山超海 |
北周·庾信《拟连珠》:“经天纬地之才,拔山超海之力。” |
拔起高山,超越大海。比喻力量极大。 |
天经地纬之帝,求制礼乐之才;拨乱反正之君,资~之力。(唐·杨炯《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》) |
28 |
bá shān gài shì |
拔山盖世 |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’” |
盖世:超越天下人,世上第一。力能拔掉大山,形容力大勇猛,当代无比。 |
则~之雄,几乎其为若敖之鬼矣。(明·张岱《募造无主祠堂疏》) |
29 |
bá shān gāng dǐng |
拔山扛鼎 |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”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’” |
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 |
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~,力大过人。(宋·邵雍《皇极经世绪言》第二卷) |
30 |
bá shí dé wǔ |
拔十得五 |
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传》:“今拔十失五,犹得其半,而可以崇迈世数,使有志者自励,不亦可乎?” |
想选拔十个,结果只选得五个。指选拔人才不容易。 |
夫吏部尚书、侍郎,以贤而授者也,岂不能知人?如知之难,~,斯可矣。(《新唐书·张九龄传》) |
31 |
bá shù xún gēn |
拔树寻根 |
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一折:“俺那里有的是秦人晋人,你可也休将咱盘问,则管里絮叨叨拔树寻根。” |
比喻追究到底。 |
雪娥恐怕西门庆来家~,归罪于己,在上房打磨。(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二十六回) |
32 |
bá xī zhuó xiàng |
拔犀擢象 |
宋·王洋《与丞相论郑武子状》:“敕局数人,其间固有拔犀擢象见称一时者,然而析理精微,旁通注意,鲜如克(郑武子)。” |
擢:提升。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。 |
既然要人任人唯亲,又怎能做到~呢? |
33 |
bá xīn lǐng yì |
拔新领异 |
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支道林拔新领异,胸怀所及乃自佳。” |
指创立新意,提出独特的见解。 |
公风神英迈,意气倾倒,~之谈,登峰造极之理,萧然如晋、宋间人物。(《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》) |
34 |
bá zhái shàng shēng |
拔宅上升 |
晋·王韶之《太清记·拔宅》:“许真君拔宅上升,惟车毂锦帐堕故宅”。 |
拔:拔起;宅:住宅。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。 |
秋先,汝功行圆满,吾已申奏天帝,有旨封汝为护花使者,专管人间百花。令汝~。(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四) |
35 |
bá zhì yì zhì |
拔帜易帜 |
《史记·淮阴候列传》:“赵见我走,必空壁逐我,若疾入赵壁,拔赵帜,立汉赤帜。” |
帜:旗帜;易:换。比喻推翻别人,自己占有。 |
如今这里已~,另换新主了。 |
36 |
bá hù zì zì |
跋扈自恣 |
《明史·朵颜传》:“于是长昂益跋扈自恣,东勾土蛮,西结婚白洪大,以扰诸边。” |
形容为所欲为,无所忌惮。 |
缘道设关隘,垄断公私。涡河、浍、颖之间,~。(《清史稿·袁甲三传》) |
37 |
bá qián zhì hòu |
跋前踬后 |
《诗经·豳风·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,载疐其尾。”唐·韩愈《昌黎集·卷十二·近学解》:“然而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。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”。 |
跋:踩;踬:被绊倒。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,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。比喻进退两难。 |
无事之时,望影藏匿,~,日不聊生。(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续录》) |
38 |
bá shān shè shuǐ |
跋山涉水 |
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:“大夫跋涉,我心则忧。”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跋山涉水,蒙犯霜露。” |
跋山:翻过山岭;涉水,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。翻山越岭,趟水过河。形容走远路的艰苦。 |
同样的青春,同样的年龄,有人~,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。(魏巍《路标》) |
39 |
bǎ bì rù lín |
把臂入林 |
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谢公(安)道:豫章(谢鲲)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。” |
把:指挽着;林:山林。互挽手臂,表示亲热。旧指相偕归隐。 |
|
40 |
bǎ chí bù dìng |
把持不定 |
《野叟曝言》第二回:“但恐日后把持不定,为异端所惑,一时失足。” |
没有明确的主见,游移反复。 |
他意志薄弱,一遇风浪就~。 |
总共:325页,13000条记录,当前页:6 首页 | 上一页 | 下一页 | 最后页 |